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史鉴 正文

史鉴

登高壮观天地间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9-09 10:05:39

  《韩诗外传》记载,孔子游景山,登高望远,感天地之辽阔,心胸激荡,他对跟随的弟子们说:“君子登高必赋,小子愿者何?”在与弟子探讨志向的过程中,孔子表达所追求的为政理念。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”,孟子借孔子登山之事,来说明视野决定认知。荀子亦云:“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”登高赋诗、望远抒怀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,历代频出佳作。

  登高则可望远,望远而致思深。自谢灵运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以来,青山在诗人眼中愈发有情。“脚着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”,李白倾慕谢灵运的登山风采,更热爱这游览不尽的大好山川。“五岳寻仙不辞远,一生好入名山游”,他以毕生热情追逐世俗世界不可得的理想。“西上太白峰,夕阳穷登攀。太白与我语,为我开天关”,李白从登高中得到慰藉,安顿自己的精神。当繁华落尽,李白独坐敬亭山上,天大地大人亦大,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,这一份孤独与从容或许惟高山得知。

  登高望远,才能拥有广阔的眼界、旷达的境界。青年杜甫在第一次科考失败后,登上了泰山,他既歌颂泰山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”的雄奇高大,又展示了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这种不怕困难、敢攀顶峰的决心和气概。他将人与山合为一体,将登高望远与兼济天下融汇贯通,流露的不仅是积极进取的人生志向,也是大唐盛世的时代气质。同样是山,有人却长吁短叹,认为高不可攀,而立志远大者,则不会自艾自怜,林则徐在少年时,即发出“海到无边天作岸,山登绝顶我为峰”的雏凤之声,日后他的慷慨言行,正呼应了自己少年时立下的志向。

  山愈险、道愈艰,才愈考验人的登高之心。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。举头红日近,回首白云低。”这是寇准早年所作的《咏华山》。登顶华山,举头便是红日,低头则是白云,这几句诗写得朴素,但自有万丈豪情。华山自古以险峻著称,如今在华山山腰的青柯坪至“太华咽喉”千尺幢之间的关键路段上,有“回心石”横于道旁,与其说是登高的劝阻,毋宁说是当头的鞭策,能否咬紧牙关、奋勇向前,同时小心谨慎、步步扎实,这是决心与韧劲的双重检验。王安石登高亦有此感,他登临褒禅山时曾感叹道,“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而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”。所以,他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,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”。若要取得非凡成就,必然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登攀,“顶得住”始能看到风光无限。

  我们欣赏山,不只是山的自然之美,还有山的人文之美。西晋大将羊祜去世后四百年的一个冬天,孟浩然与几位好友同登羊祜曾登临的岘山,慨然沉吟:“江山留胜迹,我辈复登临。水落鱼梁浅,天寒梦泽深。羊公碑尚在,读罢泪沾襟。”高山不言,自有春秋。在一代代岁月更迭中,高山因人而铸魂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冬天,正值民族羸弱、国家危亡之际,毛泽东同志望着山峦叠嶂,一片苍茫,挥笔写下《沁园春·雪》,“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”的景象,不禁让诗人发出“江山如此多娇”的感叹,他忆古思今,最后发出惊天动地的一声论断,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!

  “试上高峰窥皓月,偶开天眼觑红尘。”登高望远,可提升格局、拓展视野,可增长智慧、开阔胸怀,高山是大自然的壮丽杰作,又何尝不是一份蕴藏丰富的礼物呢。(蔡相龙)

>>><<<